簡介 |
|
|
上冊目錄 序文 第一章 農會百年雲和月 一、台灣精神的顛峰 二、台灣農會的四大特色 (一)獨步全球的多目標功能屬性 (二)兼容並蓄的權責劃分制度 (三)一反潮流的公益社團法人職業團體屬性 (四)舉世罕見的農政末端機構性格 *台灣主要農民團體及信用合作團體變遷史要 第二章 新帝國的熱帶殖民地經營──日治時期的台灣農會 一、新帝國的初體驗 (一)增加稅收 (二)米種改良與發展農林業 二、台灣農會的催生 三、百花齊放新紀元 (一)法制化前的農會設立情形 (二)法制化後的農會設立情形 四、糖與鞭子的雙面統治 (一)農會一級制時期 1.一級制農會時期的主要特徵 2.州廳農會的組織體制及人員結構 3.州廳農會主要事業內容 4.農會的稻作技術改良與肥料推廣 5.農會的農業倉庫 6.台灣總督府對農會的補助獎勵 (二)農會二級制時期 1.「台灣農會」的成立背景與定位 2.農會的任務與事業 五、殖民體制的傀儡 第三章 共存共榮之夢──日治時期的台灣產業組合與農業會 一、基層人民的自發性經濟活動 二、雨後春筍的台灣產業組合初期 (一)日本資本主義化農業發展的殖民地延伸 (二)日本來台移民的安居生活 三、整頓整編的台灣產業組合規則 四、殖民統治的樣板大戲──官製產業組合推廣 (一)產業組合推廣設立的特徵 (二)台灣產業組合設立發展概況 (三)產業組合的責任制度 五、缺乏合作精神的組合運動 (一)產業組合總社員數 (二)各職業別社員數 (三)農業社員結構與農村產業組合功能的變遷 六、產業組合的股金 七、四種組合的營運與發展 (一)信用組合 (二)販賣組合 (三)購買組合 (四)利用組合 八、由上而下指導扶植──台灣產業組合協會 九、由上而下干預保護──台灣產業組合聯合會 十、以戰爭之名,行統治之實──台灣農業會 (一)農業會的核心幹部 (二)農業會的會員 (三)農業會的經費來源 (四)各級農業會的事業及組織架構 (五)農業會的監督 十一、台灣產業金庫的誕生 十二、殖民帝國的私慾造就殖民地的跛行發展 參考文獻 下冊目錄 第四章 春耕的允諾──戰後農會的接收與轉變 一、以農民為中心 (一)農會與合作社分合不定 (二)回歸屬於農民的農會 (三)農會法步上常軌 二、現行農會法溯源 (一)廢止「暫行辦法」 (二)農會改選與資金運用 (三)改進農會選舉弊端 (四)加強淨化農會選舉風氣 (五)1991年農會法之修正 三、農會會員的條件 (一)每戶以一人為限 (二)公務員可否加入農會? (三)農會的贊助會員 四、權責劃分制度的建立 (一)改進權責合一的流弊 (二)落實以農民為主體的方針 (三)強化農會的機能 五、農村經濟優先 (一)戰後初期的農業信用業務 (二)信用部的法源爭議 (三)信用部業務管理辦法 六、股金制度與農會認同感 (一)「暫行辦法」時期的股金制度 (二)行政院的立場 (三)立法院刪除股金制度 (四)輿論建議恢復的聲浪 第五章 蛻變的潮浪──農會的現狀與改革 一、農會主管機關的演變 二、從法規站穩腳跟 (一)農會法 (二)法規命令 (三)農業金融法 三、在風暴中覺醒 (一)信用部的擠兌骨牌效應 (二)財金單位對信用部之改革方案 (三)銀行承接三十四家農會信用部 (四)全國農漁民自救大遊行 (五)信用部穩定開步走 四、以市場為師 (一)備受忽視的經濟事業 (二)農會領袖營的創辦 (三)農會的診斷諮詢與輔導 (四)補助農會發展經濟業務 (五)推廣台灣農、漁會百大精品 (六)多角化的發展與創新 (七)農會出資設立公司 五、與農民攜手成長──農會的推廣事業 六、在回饋與利潤之間 (一)家畜保險 (二)農民健康保險與全民健康保險 (三)老年農民福利津貼 (四)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 (五)商業性保險 七、羽化的契機──農會導入企業識別體系 八、農會業務自動化 第六章 農會明日又百年 一、眺望農會的未來 二、新時局新挑戰 (一)全國農會預定於2013年成立 (二)五個直轄市農會掛牌運作 (三)農業部的成立與重大農業法案的施行 三、競爭力大方向 (一)台灣農會組織制度的變革 (二)台灣農會功能任務的轉型 四、百年品牌更上層樓
|
|
|